• <xmp id="kkm2m"><table id="kkm2m"></table>
    <bdo id="kkm2m"><center id="kkm2m"></center></bdo><table id="kkm2m"></table>
  • <menu id="kkm2m"><table id="kkm2m"></table></menu>
  • 當前位置:

    城步桃林古苗寨的神秘儺戲

    作者:劉學用 陳芳 編輯:redcloud 2016-01-26 14:04:42
    —分享—

      城步苗族自治縣桃林古苗寨是湖南省第二屆“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大湘西地區少數民族特色旅游名村、湖南省4A級鄉村旅游點,是城步苗族自治縣最具有代表性的苗族村寨之一,這里環境優美、風情獨特,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旅游資源和濃郁苗族文化資源。

      桃林村奇山寨是兩江峽谷國家森林公園最主要的景點之一,有“森林寶庫”的稱號。其中有鐵杉、華南五針松、楊桐、紅豆杉等300多種珍貴植物,有娃娃魚、熊等50多種野生動物,有“金雞報曉”、“奇山大王”、“豬蹄峰”等40余處景點。

      桃林古苗寨文化底蘊濃厚,苗族文化傳承和保存較為完整,村中古建筑保存良好,現存民國年代吊腳樓民宅59500平方米,民國年代的風雨橋320平方米,民國年代的戲臺、涼亭、鐘樓、牌坊共440平方米,還有被譽為先苗文化活化石的苗族傳統儺戲、神龍文化、苗家山歌和苗家油茶等。桃林河漂流、河灘燒烤、摸魚、擠油尖、打糍粑、看儺戲等旅游活動,讓游客留連忘返。村內的千年鴛鴦紅豆杉見證了全村的歷史發展,也是桃林村獨有的風光。村中擁有4星級農家樂有3家、3星級農家樂有12家,具備接待大型旅游團隊的能力。

      儺戲,起源于遠古的驅魔逐疫儀式,是一種原始的宗教巫文化現象。儺活動可追溯到殷商時期,經歷了幾千年歷史的積淀和衍化,有的發展為儺戲藝術,有的仍停留在祭儀階段,就其內容形式而言,仍夾雜著巫、儒、道、釋的混合體。苗族傳統儺文化是現代戲劇藝術的活化石,是中華文化中歷史最悠久、特色最鮮明、學術研究價值最高的少數民族儺戲之一。它始于遠古人民的原始自然崇拜和多神意識,是古代驅鬼驅疫祈福慶祥的儀式。

      城步的土著苗族從“母系氏族”時期就創造了儺戲。城步苗族儺戲是一種綜合的、有宗教色彩、假面演出的民間藝術戲曲,表演者頭戴假面,具有鮮明的藝術特點。城步苗族儺戲是集儺祭、儺舞、儺戲于一體,驅鬼、酬神、娛人的民間巫儺藝術,它比周邊廣西的壯族儺戲、貴州的侗族儺戲、武岡的漢族儺戲更古老,既保留了許多祭祀儀式中的巫儺祭祀形式,又加入了大量娛神樂鬼、男女交合、生殖崇拜的原始表演動作,言語詼諧逗趣,動作原始粗俗,情節簡單,獨具苗族神秘特色。

      城步境內的儺戲主要特點是在儺文化基礎上融注于當地一些民風民俗的內容,在表演程式方面除祭鬼逐疫之外,還參與了一些民間戲曲小調的內容,內涵是通過各種儀式活動達到陰陽調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壽年豐,國泰民安。因此,雖歷經數千年,儺戲仍在城步境內流傳。儺戲還愿、慶鼓堂是苗族祖先流傳至今的祭祀活動,主要祈求人丁興旺和五谷豐登。儺戲還愿整個活動包括32場,慶鼓堂包括33場活動,主要反映苗族人民的農事活動,需連續演出三天三夜才能演完。

      劉祖清是目前桃林古苗寨唯一儺戲法事傳人,收集有各類法器和書籍,其中古儺戲面具13個,個個表情生動,栩栩如生,且具有100多年的歷史,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藝術價值。他6歲進入當地私塾念書,10歲隨師父開始學習儺戲(巫儺),25歲得師父真傳,開始獨立主持各項儺戲儀式活動。儺戲活動在解放前后還傳承得比較完整,但在文化大革命時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一度消亡。改革開放后,劉祖清著手逐步恢復儺戲各項活動,并開始招收徒弟傳授技藝,現有真傳弟子四人,從業人員25人,使得一度消亡的桃林巫儺文化得以傳承下來。2006年,他整理儺戲經典片段參加縣五十大慶演出,得到專家和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和一致好評,就連北京來的儺戲專家曲六乙老先生也看得連聲叫好,說“桃林的儺戲真夠味兒”,那猙獰的面具、奇特的服飾、凝重的動作、古怪的言語、充滿神秘的場景、近于原始的儀式令人叫絕。同年,在縣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劉祖清把儺戲活動的整套程序整理來,并制作了DVD光盤。為加大對外宣傳的力度,他同北京大學人文研究院、美國哈佛大學建立了研究關系,提高了城步巫儺文化在國際儺文化中的地位。此外,他也經常帶領徒弟們到周邊縣市進行儺文化交流。

      桃林儺戲祭壇所立的山峒大王,都是城步有史以來開山辟地的始祖或歷屆苗民起義領袖和民族英雄,都是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各具特點,而且整套節目都以他們的原型來反映苗族人民勞動生產,驅魔趕獸、繁衍生息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和其他戲劇一樣,苗族儺戲也有劇本、音樂、舞蹈、服裝、道具、唱、打、念、講等。表演所用的木雕臉譜,是按歷史形象雕的,表情豐富,色彩鮮明。表演時有唱有說,對白念讀,或跳或舞,詼諧幽默。

      城步桃林古苗儺的面具,是一種源遠流長的神秘文化事象,是遠古時期原始初民圖騰崇拜的產物,也是凝聚部落氏族宗教信仰和思想的法器。

      苗人一般都認為面具能夠通神避邪,在祭祀慶典中,它是各種神盠的化身,戴上面具,人便變成了神,代表著一種相應的神秘力量和典型性格。它能呼風喚雨、驅鬼降魔、鎮邪祛病。苗族的先民對雷電冰雹、山崩地裂、洪水泛濫、瘟疫橫行、生老病死等自然現象無法解釋,只能用天神鬼怪等無形的力量麻醉自己。為了溝通人與鬼神的情感,苗族先民們創造出各式各樣的鬼神形象,用以祭祀,以求風調雨順、人畜興旺。這些面具伶俐夸張、豐富多樣,凝聚和融入了苗族先人對自然的理解以及一種宗教體驗。在他們的眼里,面具成了人與鬼神之間的聯系通道。

      苗族的儺面具多以木、竹、金、銀、玉等為材料,鏤刻成兇悍、猙獰的神怪鬼魅形象,豹頭獅鼻,豎眉凸眼,青面獠牙,面肌飽綻。巫公巫婆們將神的威靈、鬼的猙獰和人的精神交合融通為一體,表現出一種莊肅、威嚴、疾惡如仇、避邪生正、吉祥如意的宗教信仰和情感寄托。苗儺面具最初大多是12面或24面為一堂,也有36面、64面的,桃林苗族的古儺面具是81面(可惜現存古面具的只有13面,其余的都已失傳),即蚩尤的81位兄弟神,因為蚩尤是城步苗族供奉的先祖,是苗民世代崇敬的英雄,這81面古苗儺面被敬為神圣有靈、法力無邊的祭器面具,具有超人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其制作、敬奉直至保存,都籠罩在極其肅穆詭秘的祭祀氛圍中。苗儺面具的制作,一般通過選材、取樣、畫形、挖瓢、雕刻、打磨、油拃、開光8道工序,經過宗教祭祀、請神開光后,就成了神祗。佩戴儺面從事儺祭法事時,要進行神圣的五請四送,一旦儺與人結合,即巫師一戴上祭過的儺面,就成為鬼神的化身或是鬼神的象征,能與神或鬼直接對話。

      城步苗族儺戲的內容比較多,但情節一般比較簡單,人物不多。其中有《嘎茫莽嘎》、《慶鼓堂》、《打山魈》、《打水魈》、《金沙女神》、《桃源洞》、《降先鋒》、《唱太陽》等神話傳說、人物故事。這 些“戲”的發展水平很不一致,有的還只是帶有一定情節的歌舞,但有的已有了生、旦、凈、丑的雛型。它們生動、具體地反映了中國表演藝術由歌舞向戲劇形式發展進程中各個階段的不同面貌。

      城步苗族儺戲的音樂比較豐富,主要包括六個方面。一是苗族歌曲,這是儺戲音樂基礎,包括山歌、小調、敘事歌、勞動歌等。二是苗族民間歌舞音樂,曲調多屬分節歌體的上下句結構,段與段之間用打擊樂過渡,歌唱以“一唱眾和”為主。三是苗族的民間宗教音樂,多是巫調和道曲,旋律簡單,以口語性和吟誦性為主要特征,說一段故事,唱一段曲子,有時還在說唱中加入對唱和幫腔,臺上臺下應和。四是民間苗戲音樂,隨著劇目的豐富,唱腔的戲劇性增強,表現力加大,還吸收融匯了侗族儺戲、北方儺戲、漢族儺戲的聲腔音樂,角色唱腔已呈雛形,初步形成了不同的行當唱腔和相對穩定的基本曲調。五是民間特色器樂,常用的樂器有小鑼、中鑼、鈸、小釵、苗鼓、師刀、牛角和其他一些特有的地方性特色樂器。這些樂器在儺戲音樂中的地位重要,有“半臺鑼鼓半臺戲”之說。城步苗族儺戲除用嗩吶伴奏過門外,其余大多為鑼鼓伴奏的清唱,氣氛熱烈,特色濃郁。

      苗族儺戲音樂分為唱腔音樂和伴奏音樂兩種。唱腔音樂是指巫師在儺堂法事中所哼唱的各種曲調,其曲目繁多,音樂豐富。由于民族和地區的差異,使城步苗族儺戲音樂在語言上具有強烈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個性特征。由于語態的影響,豐富多彩的民間音樂其演唱形式也是多姿多樣,其中有旋律、調式和節奏自由的巫歌體,有節奏緊湊、旋律口語化強的朗誦體,還有唱詞規整敘事性強的民歌體,它沒有統一的代表性劇目和唱腔分類,具有很強的隨意性和多變性。

     

      

         投稿郵箱:紅網城步站 chengbutongxun@163.com 群號:361945576

                   城步手機報 zgcbnews@163.com       群號:193957770

     

     

    作者:劉學用 陳芳

    編輯:redcloud

    閱讀下一篇

    返回城步新聞網首頁
    亚洲综合另类
  • <xmp id="kkm2m"><table id="kkm2m"></table>
    <bdo id="kkm2m"><center id="kkm2m"></center></bdo><table id="kkm2m"></table>
  • <menu id="kkm2m"><table id="kkm2m"></table></menu>